News
Industry News
昔日医药黄埔军校 西安杨森今半壁江山不保
Source:医药网Release time:2013-08-27Click:882次
生意社8月27日讯 从鼎盛时期占整个亚太区业务45%以上,到命脉受损,对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西安杨森”)来说,一切来得太突然。
日前,西安杨森非但没能如愿将后来者的“小弟”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强生制药”)纳入旗下,反而被后者拿去其“安身立命”的非处方药(OTC)业务的半壁江山。
有长期关注强生公司动向的业内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西安杨森几乎成了一颗弃子,处方药上也没有特别好的品种,现在把优质的非处方药业务并入上海强生制药,基本就被掏空了。”
而作为美国强生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调整,也将其在华最大子公司西安杨森近些年业绩的不佳情况进一步明朗化。
廉颇老矣?
故事总有意外的结局。
当美国强生宣布将年销30亿元的西安杨森非处方业务并入不足10亿元的上海强生制药时,毫无疑问,这一“强生系”内部的架构调整,早已超出了一则公司新闻的范畴。
“即便是到今天,回忆起在西安杨森的那一段职业生涯,我依然觉得骄傲、充实,对它心怀感激,这也是我们当年那拨同事们的共同感受。”谈及西安杨森,一位曾在西安杨森供职的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中国医药行业,“西安杨森”可谓一个特殊的“符号”。
1985年,当美国强生公司决定将子公司放入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与西方现代理念的对接自此开始真正发端。
当年,美国强生子公司比利时杨森与中方四家制药公司(陕西省医药总公司、陕西省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联合投资2.9亿元成立西安杨森,强生控股52%,合资期限50年。
作为中国最大的合资制药企业、美国强生公司在华最大的子公司,西安杨森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位于西安。
除生产和销售涉及胃肠病学、神经精神学、变态反应学、疼痛管理学、抗感染、生物制剂和肿瘤等领域的高质量药品外,西安杨森被认为与一般意义上的外资制药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它大规模系统地培育了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医药代表,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推广等方式带入中国医药行业,大幅提高了国内临床医生对药物的认知水平。
“因为西安杨森的背景,当时我们入职时基本都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知名大学医药学系背景。”上述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高入行门槛在保证医药代表水准的同时,也在医院内形成了和医生的良好沟通,“我们会交流很多专业内容,也会探讨一些有分歧的部分,在医院里是被欢迎和尊重的,这和今天的状况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在西安杨森供职过的人对其内部培训和职业成长计划都评价颇高。
西安杨森的每名员工平均每年可以接受100小时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其中10%的员工有机会接受海外培训。一个细节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安杨森,每个人都被要求走上讲台进行3~15分钟不等的主题演讲,这种具有鲜明美国元素的训练方式,成就了此后活跃于中国医药领域最优秀的一批职业经理人,被一致誉为业内的“黄埔军校”。
而由此带来的丰厚市场回报更为直接。一个经常被西安杨森高层骄傲地拿来引证的说法是,“西安杨森20多年上缴的利税足以再造20多个西安杨森”,鼎盛时期的业绩甚至占到强生整个亚太区业务的45%以上。
但西安杨森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相比于始终乏力的处方药,它过于强大的非处方药产品线由于后续产品断档,在2000年之后也开始陷入低谷。
在西安杨森成立10年后,1995年,美国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强生制药,这家强生在华的新合资公司只生产OTC产品及保健食品和食品,并不涉及处方药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这在为日后两家公司合并埋下伏笔的同时,也促使美国强生加强对西安杨森的股权控制。
2007年,在吸收四家中方股东股份后,美国强生对西安杨森的控股比例达到70%,但由于这一比例距离强生计划中的完全控股尚有差距,此前公布的新产品引入计划也被相应搁浅。
根据公开数据,在2004年~2014年强生公布的产品引入计划中,10年内要向中国引进20多个高科技产品,并且新产品销售要占到总销售的29%.
但事实上,这一计划彻底流产。在西安杨森吗丁啉、达克宁等销售过10亿元的“明星产品”走过辉煌期之后,就再也没有从美国强生手中拿到新的OTC产品,而这对于六成销售倚重OTC产品的西安杨森来说,几乎断掉了一臂。
英雄断臂?
但草蛇灰线,西安杨森失掉非处方药业务,早在1995年上海强生制药成立时就埋下了伏笔。
“上海强生制药成立本身就不简单,它定位只生产和销售OTC产品,这和西安杨森的OTC业务是完全重合的,但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西安杨森会吞了上海强生制药,毕竟西安杨森太强了。”西安杨森一位前任高层向本报透露。
在上海强生制药成立的1995年,西安杨森已经驶入发展的黄金期,吗丁啉、达克宁等非处方药品牌销量飙升,而上海强生制药产品寥寥,并没有成气候的产品与西安杨森“对抗”。
“两家公司的业务线合并讨论过很多次,但是谁也不让步。”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一切都在2007年戛然而止。领跑中国外资制药行业业绩14年的西安杨森第一次从冠军位置上跌落下来,也就是在这一年,它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业绩下滑。
几乎在一条时间轴上,2005年,上海强生制药从合资身份变为美国强生独资公司,直接的理由指向其连续十年的业绩亏损。
“两家的业绩让美国强生高层对在中国的制药布局开始重新考量,显然上海强生制药的独资身份更具有优势。可惜的是,西安杨森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元气,一直到今天。”前述人士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西安杨森销售收入为51.32631亿元,同比下降1.12%,而当年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多数维持了20%增速,个别公司甚至达到30%.
“长远来看,这样的整合有利于美国强生以后加大对新公司的新产品投入力度以及投资力度,有利于OTC业务的发展,但短期肯定会对人员、客户等方面造成影响。”曾在西安杨森与上海强生制药工作过的医药实战培训师袁建军曾撰文表示,由于两家公司在产品、渠道、市场、客户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叠性,从资源优化和效率提高的角度来看,整合也是势在必然。
“上海强生制药现在有主治感冒发热的泰诺、泰诺林系列和邦迪系列,即便并入西安杨森后也必须尽快丰富新产品;而西安杨森怎么规划下一步的发展的确是个问题。”前述专家认为,外资公司在处方药领域竞争过于激烈,而西安杨森又已经落后了一段路,从侧重非处方药到只销售处方药,考验的是供货渠道、人员和营销体系的能力,转变不会那么容易。
记者多次联系西安杨森和上海强生制药相关人士,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应。
Return